3月16日,景谷人民医院新生儿病区成功开展了首例新生儿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为1位胎龄26周出生体重0.99kg和1位胎龄30周出生体重1.30kg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打开了生命通道,此项技术的开展填补了医院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领域的空白。
由于早产儿在母体内时间过短,各项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在出生早期所需营养主要来自静脉营养。而营养液浓度高,渗透压大、刺激性强;患儿皮肤特别娇嫩,血管细小,给静脉穿刺带来极大困难,加上其周围小静脉血管壁很薄,传统的外周静脉穿刺方法留置时间短,需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的痛苦和感染的机会,加大了护理工作难度。而PICC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临床公认的为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提供能量营养及治疗的最佳静脉输液途径。
为了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科室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认真分析讨论后决定为患儿施行PICC置管术,经家属同意后,科室邀请陈善萍专家工作站成员普洱市妇产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护士许晶、杨晓芳两位老师前来进行技术指导,以便更好地掌握PICC置管术并运用于实际。经科室精心准备后,在大家全力合作下顺利完成了PICC置管。
这是我院成功开展的首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置管过程顺利,患儿生命体征稳定。PICC置管在新生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此次PICC置管术的成功开展,进一步加深了与专家工作站的合作,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也标志着景谷人民医院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水平上又上一个新台阶,为全县危重新生儿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坚实的技术保障。
知识链接
什么是PICC置管?
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静脉,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通常用于早产儿,尤其是是需要长期静脉注射营养液的低出生体重儿,高浓度、高刺激的药物通过PICC导管直接进入中心静脉而被迅速稀释,可大大降低药物对血管的损伤,最大限度减轻患儿的痛苦,可保留外周静脉,作为远期治疗的血管通路。
PICC主要适用于哪些人群?
需长期静脉输液或给药的患儿,如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难治性腹泻儿;需要使用肠内营养超过2周的患儿,常见外科胃肠问题的患儿;需要静脉输注高渗性液体、粘稠度较高的药物或刺激性药物的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