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伯身体状况一直良好,平时很少吃药、上医院。最近几个月,却感觉到胃里时不时疼痛,胃口越来越不好,人也逐渐瘦了下来。某一天,李老伯脸色很差,午饭没吃两口就呕出了一大口鲜血。家人赶紧将李老伯送到医院,急诊做了胃镜,结果初步诊断:胃癌合并出血。李老伯的儿子大呼不可置信:我爸平时身体挺好的啊,为什么一查就是胃癌?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胃癌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全球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我国更是胃癌的重灾区,其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0%和21.48%,均高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67.9万例,死亡病例约49.8万例。研究发现,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间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5年生存率仍低于30%,而早期胃癌经过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然而,由于公众对早期胃癌筛查意识薄弱,90%的胃癌患者发现时已是进展期,错过了最佳诊治时机。因此,若要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普通人群进行胃癌筛查。
哪些人需要筛查?
依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定义为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其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
1.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2. HP(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3.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4.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5.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胃癌筛查方法主要二类:血清学筛查和内镜筛查,最终确诊需要病理证实。
一、血清学筛查:
主要包括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HP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1、胃蛋白酶原(PG)检测:
包括三项指标:PGI,PGII,PGR(前二者之比值)PGI浓度和(或)PGI/PGⅡ比值下降对于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通常使用PGI浓度≤70ug/L且PGI/PGⅡ≤3.0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
2、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血清G-17检测可以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有助于胃癌风险评估。
3、Hp感染检测:目前认为HP感染是肠型胃癌(占胃癌绝大多数)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在胃癌的筛查中,HP感染的检测成为必要的筛查方法之一。血清HP抗体检测:血清HP抗体阳性提示有HP感染或既往有感染。碳13/14呼气试验:诊断准确率高达99%,它简单便捷、费用低廉,是目前的首选。
4、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目前常用肿瘤标志物包括CEA、CA19-9、CA72-4、CA125、CA242、MG7-Ag等,但上述肿瘤标志物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阳性率仅为20%-30%,在早期胃癌中的阳性率低于10%,因此对于早期胃癌的筛査价值有限。
二、内镜筛查
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下精查是较为可行的诊断策略。
1、电子胃镜筛查:胃镜+活检是目前诊断和发现胃癌的金标准。目前我院开展了无痛胃镜和舒适内镜检查技术,在麻醉医师的评估及操作下,患者只需要放松的睡一觉,就可以轻松完成检查,不会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磁控胶囊胃镜筛查: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安翰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具有全程无痛苦、便捷、诊断准确度高的优点。但是,其缺点是费用较高,不能取活检和镜下治疗,发现可疑病变,仍需要普通内镜重复检查。
3、高清内镜精查: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而且还能提供病变深度、范围、组织病理学等信息。检查前准备充分(包括口服黏液祛除剂如链霉蛋白酶等、祛泡剂如西甲硅油等、局麻或镇静)也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基础。同时,通过胃镜精查(放大、染色、NBI+活检等先进技术),能发现大部分的胃、食管早期癌,并且能开展镜下早癌治疗术。
如何筛查?
遵循《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参考国内外的既往胃癌筛查方法,结合国内最新的临床证据,我国目前对胃癌发生风险最高的人群采取内镜精查策略,从而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及时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若为阴性,也要定时随访。针对相对低风险人群,则通过血清检查和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新型胃癌评分系统略)进行分级,并采取合适的随访策略:
胃癌高危人群,每年至少进行1次胃镜检查;
胃癌中危人群,每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胃癌低危人群,每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总之,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其关键在于胃癌的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进行早期胃癌的筛查,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景谷县人民医院已具备开展早期胃癌筛查的设备与技术条件,并已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期待在各方的共同重视和努力下,不断提高胃癌的早诊早治率,确确实实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